谁能想到?
暑期档大战刚拉开帷幕, 姜文新片评分竟成倒数第一。
打开豆瓣,评论两极分化严重。
不喜欢的人觉得,内容空洞吵闹,看得一头雾水。
喜欢的人夸电影种种隐喻,契合了中国发展史,看的不是饺子,就为这碟醋。
似乎每次姜文的电影上映,总离不开“饺子和醋”。
这就引发一个讨论,电影到底是好看重要?还是看懂重要?
1,先说饺子,也就是故事本身。
《你行!你上!》讲的是钢琴家郎朗的父亲郎国任(姜文饰),带着儿子从沈阳到北京到美国,一步步从钢琴神童走向大师的故事。
郎朗本人评价道:“震撼感动,致每一个有梦想的你,追逐内心热爱。”
但其实大部分人看完,都没感受到梦想热爱。
它显然不是励志片,因为《你行!你上!》它基本就没有故事冲突和起伏,更难论高潮。
整部电影在学琴——找大师——比赛——郎朗又拿了第一冲出来找他爸,四者之间循环。
每个老师的出现和离开都很突兀, 多次重复套路,导致影片后半段疲软。
说姜文梦到哪段拍哪段,一点不冤。
而把它当成传记片,它的人物角色又 很空洞,不像是真人。
讲的是郎朗的故事,但郎朗的人物塑造非常扁平。
你会发现饰演郎朗的小演员换了3个,但郎朗的性格却没有成长性,外表和身高在变,内在却看不出5岁和17岁的区别。
也就使得在影片最后他和父亲突然爆发的争吵,是那么突兀,好像到了固定的流程,东亚父子必须要决裂。
然后不到10分钟,又和好了。
为什么郎朗会塑造得扁平化?
因为姜文把重心,都放在本片真正的主角,郎国任身上。
郎国任作为父权的化身,出场就是正确的代表。
哪怕妻子、老师、朋友不解,但他做出的每一个决定,最后都让郎朗成功了。
他所做的,就是举着dv, 不停地鸡血,“干他”、“拿第一”,郎朗就真拿第一了。
他们的软肋、人性的缺陷,仿佛都被抽掉了一部分,这就导致观众很难去和这对父子共情。
而且从听感上,姜文操着一口蹩脚的东北话,所有人都在莫名亢奋。
快节奏的对话,一直是姜文电影的特点。但 全片140分钟,从头到尾,几乎不给角色沉默的时间,不给他们用表情和动作去表达,全靠大量台词堆, 观众只会觉得吵。
还有难以掩饰的个人“趣味”。
辛芷蕾饰演的林老师 ,钻到风琴下按着踏板,郎国任的手指dv对准她撅起的屁股,这个角色和镜头的意义在哪,只为了后面郎朗母亲来吃醋么?这样的误会,给本就薄弱的故事画蛇添足。
借用电影里的一句话:“郎国任,你不觉得尴尬么?”
2,这盘饺子,绝对算不上好吃。那醋呢?
醋,指的是电影的隐喻,也就是网友“觉得”姜文真正想传达的东西。
网上关于隐喻的帖子很多,认为电影讲的不是郎朗,是中国近代史,父子俩代表着中国发展。
电影有隐喻有讽刺么?肯定是有的,甚至是明喻了:欧亚,墨镜的倒影……
郎国任和美国经纪人吵架的时候,直接指着对方鼻子骂:
但当研究隐喻过了度,就会 走向极端,人们不相信看到的任何一帧画面。
“你觉得这句话不是隐喻? 那可是姜文啊,不可能,它一定是有第二层意思。”
比如,郎朗最开始是4根手指弹琴,在老师的教导下,正式学琴才变成5根手指。
有人说,5根手指代表红旗上的五颗星,郎朗本人听了估计都要汗流浃背。
但其实现实的郎朗小时候在电视上看《猫和老鼠》汤姆猫弹琴,自己爬到琴凳上模仿,汤姆猫是4根手指。
这是个很有童趣的细节, 郎朗有与生俱来的天赋, 却被固执地作以政治解读。
同样的,也有观众在分析马丽这个角色时说,为什么她的职业是个话务员?话务员后面,有什么更深的含义。
于是,就有人分析话务员有话筒,代表传达广大人民的心声,马丽就是工人阶级的符号。
但事实是郎朗的母亲本职工作就是一名话务员,当年郎朗父亲当警察,工资一个月200块,郎朗母亲工资是他的4、5倍,所以才是他辞职去陪郎朗上北京拜师,母亲留在沈阳赚钱,根本不是什么工人阶级胜利的隐喻。
这样一部真人真事的电影,你不让郎朗他妈当话务员,还能当什么?如果改了职业,是不是又成另一种隐喻了。上次看到这么生硬的解读,还是在cp粉嗑糖的时候。
人们对姜文电影的挖掘,在 《让子弹飞》 到达顶峰。也让姜文后面的作品 《一步之遥》《邪不压正》《你行!你上!》变成对《让子弹飞》的重复。
但《让子弹飞》的角色有历史背景,观众可以根据历史时间线,推测他们的身份,还有他们台词背后的时代含义,不算离谱。
《让子弹飞》的名桥段饭桌“三人转”,为人津津乐道。是因为它前期剧情垒得好,张麻子、黄四郎、师爷三人心照不宣地装糊涂,一层层推进地套话,对弈。观众解读他们的对话深意,也是基于他们的人设。
后期剧情意料之外的反转,哪怕你不懂那些解读,同样不妨碍《让子弹飞》是个不错的剧情片。
这是《让子弹飞》和《你行!你上!》的不同,人和剧情都立住了,隐喻才算趣味。
醋,要建立在有饺子吃的前提下。深度解读,要建立在故事的基础上的。
“醋学家”对姜文电影的期待,不是讲好一个故事,而是希望他能帮他们骂出来。
姜文把自己电影中的人当符号,自己也成为影迷的符号。
3,当然,《你行!你上!》绝对不是个无聊的电影。
喜欢它的人会觉得很爽,它有飞速的节奏,爆炸式的情绪, 而且带着一种不顾一切的浪漫。
王传君的长发文艺男“意外一桩,不必惊慌。继续考试,严肃考场”。
阳台上为阻止郎朗跳楼,郎国任给了他一记滑铲,父子俩躺在如镜子的水面上。
最后,郎朗像会武术的卖瓜二叔一样,从人群中翻出来,空降到琴凳上……你会一边吐槽“什么鬼”一边笑了出来。
荒诞戏谑的色彩,更像个动画片。
在音乐的运用上,除了耳熟能详的月光,柴一、肖二……有一段郎朗在居民楼空中的舞台上,为邻居演奏,从《小芳》到《千万次的问》《浏阳河》再到《保卫黄河》,漫天花瓣落下,少年即将踏上去德国比赛的征途,迈向世界更大的舞台。
非现实的表达和音乐纯粹的共鸣,也很梦幻。
曾几何时,郎朗父子的故事被家长奉为教材。在郎国任的书里,那段跳楼和吃药自杀的情节,要比电影窒息许多。但 郎朗是真天才,也是真幸运,没有成疯子,最终成了钢琴家。
姜文选择用一种造梦式的荒诞表达, 非现实主义的方式,其实是消解了一些原型故事的压抑感的。
虽然不太行,但《你行!你上!》确实是只有姜文才能拍出的作品。
近几年,越来越多名导陷入瓶颈,产出的作品趋于平庸。
想想也能理解,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当年走进电影院的主力军都当了爸妈,年轻观众的审美喜好发生变化,很多东西他们不再买账。
当时代厌倦绩优主义,探讨原生家庭后,电影的父权美化,就变成中年导演的“爹味”规训。
对历史的隐喻不是万能的保护伞,一味沉迷于饺子后面的那点醋,还不如翻2小时历史课本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