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倦了影视剧宣称的“大女主”,直到《南京照相馆》的出现。
细细想来,很多影视剧里的“大女主”,不是主角光环太省大开金手指,就是借助“爱情”的外衣,在男人的助力下所向披靡,实在无趣。
《南京照相馆》不同,没有把女性受虐或大女主作为卖点,却始终保持对女性演员、女性角色和女性受害者的尊重。
日军对女性的蹂躏,全片都处理得很克制,没有过度展现伤口,却让观众感受到残暴。
日军对照相馆老板娘和女儿的暴行,也没有制造看点和噱头,点到为止却事半功倍。
被逼疯的凤华,林毓秀被抹得到处都是的口红以及打开扣子的领口,日本军人身上的烂疮,很多镜头用暗示代替了明晃晃的暴行,保留女性的尊严的同时让观众感受到血淋淋的现实。
林毓秀热爱戏曲,满心都是电影梦,以和胡蝶合作过为傲。
她喜欢旗袍,逃生的路上都舍不下旗袍和胶片,日军的炮火让她梦碎。
面对日军的凌辱与威胁,她从隐忍到奋力抗争,每一帧表情都让观众真切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她说从小唱戏,唱的是穆桂英和梁红玉 ,面对逃生的机会,她毅然决然让给老金的妻女。
生死攸关,她敢在日军眼皮底下出手救宋存义,她知道后果,一旦暴露绝无生路。
她让日军暴行的照片得见天日,她带大老金的儿子,她迎来胜利那一天。
和胡蝶一起演过戏,是林毓秀津津乐道的荣耀,戏里她是龙套,戏外的她却是真正的大女主。
照相馆老板娘赵宜芳,早早准备好避难的食物,她有着最朴素的价值观,从看不上林毓秀到接纳再到同甘共苦,处处透着善良。
离开照相馆前 ,她把毓秀带到食物面前,互相交换着生的希望。
一张通行证,一筐食物,女性之间的互助和情义无需多言,足以感动观众。
馆长的女儿,小小年纪无畏无惧,她照顾宋存义,夸他是英雄,眼里闪着勇敢的光。
她喊出“大好河山”那一刻,所有人都看到了希望。
高叶说,《南京照相馆》展现了普通人之间的互相救赎,在那暗无天日的绝境里,没有超级英雄从天而降,都是这些平凡如你我的小人物彼此扶持。
毓秀的坚韧、赵宜芳的无畏和小女孩的坚韧在影片中熠熠生辉。
事实上,在南京那段艰难的日子里,很多“女性互助”的事情真实发生着。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师生和金陵大学附属中学的女教师们曾共同建立“庇护所”,掩护了数千名女性,让她们免遭进一步侵害。
《南京照相馆》里有一幕,日军闯入医院,女医生上前阻止被打。
那位女医生的原型就是明妮·魏特琳,当年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任教。
当年的她冒着生命危险,收容和保护了一万余名中国妇孺难民,使许多妇女免遭侵害。
魏特琳曾在她的日记中写道:“我必须坚持留下来,和这些无助的妇女在一起。哪怕只是作为一个象征。”
“我害怕,但我不能退缩。”
日军的暴行给魏特琳留下巨大的精神创伤,善良的她时常为“没能救出来的人”自责,患病后回国治疗。
1941年,魏特琳女士逝世,享年55岁,葬于美国密西根州,墓碑上方刻有“金陵永生”四个中文字。
2002年12月12日,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原金陵女子学院原址)为她树立铜像,感谢她义薄云天的大爱。
女性互助的力量,贯穿于《南京照相馆》的叙事中,那些闪着光的女性合力传递着独有的温情和坚韧,她们才是真正的大女主。
很多人在问,孩子们能不能观看《南京照相馆》,导演用尽可能克制的镜头去还原和讲述历史,就是为了让更多孩子铭记历史,让悲剧不再重演。
看《南京照相馆》才知道,真正的尊重和还原并非把镜头对准受害者,真正的痛不是号啕大哭而是无声抽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