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影《南京照相馆》成了暑期档的“黑马”,上映11天票房就突破了15亿元,连续多日位居单日票房榜首。
在收获票房的同时,该电影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热议。
照片留下了历史的真相。
《南京照相馆》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京字第一号证据”背后的真实事件为原型,将镜头对准至暗时刻中一群普通人的觉醒与抗争。
电影里的底片,现实中的血证。
1938年,南京华东照相馆学徒罗瑾在冲洗日军军官送来的胶卷时,发现了记录日军暴行的照片。他冒着生命危险,悄悄加洗了30余张照片,还把其中16张装订成册。
后来,这本相册被罗瑾的同学吴旋发现并继续守护。1946年,吴旋将其交给南京市临时参议会,该相册成为审判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的“京字第一号证据”。
作为南京大屠杀案“京字第一号证据”的日军暴行相册。
真实的历史远比电影更残酷。在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惨遭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段段被鲜血染红的记忆。
罗瑾与吴旋的故事,只是南京大屠杀中的一个缩影。此外,还有无数英雄和普通人,他们在黑暗中坚守,为了正义和真相,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跨文化的共鸣与记忆。
《南京照相馆》片方近日公布,影片将登陆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等地影院,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这段二战历史。
而在已上映的海外地区,观众同样被这段历史深深震撼:当婴儿被摔在地上的镜头出现时,前排一位德国老人伸手捂住孙女的眼睛,自己却紧盯着画面,浑身发抖。后来有报道称,他的祖父曾参与过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暴行。
《南京照相馆》在海外定档公映,观众看完后称“久久不能释怀”
这些跨文化的共鸣,让“底片”这一意象成为共同的记忆锚点——它不再只是属于中国人的证据,更是人类拒绝遗忘的共享档案。
当年的侵略者如今仍未悔悟。
《南京照相馆》让我们再次走进了日本侵华的那段惨痛历史。
然而,更令人痛心的是,日本政府至今仍未正确对待这段历史,反而在民粹主义的裹挟下,不断做出歪曲、美化侵略历史的行为,伤害了亚洲受害国人民的感情,给地区和平与稳定带来威胁。
参拜靖国神社,亵渎历史正义。
靖国神社,这座位于东京千代田区九段坂的建筑,表面上是一座祭祀场所,实则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精神工具和象征。
2025年4月21日,日本首相石破茂以“内阁总理大臣”的名义,向靖国神社供奉了名为“真榊”的祭品。这是继2024年10月17日秋季例行大祭之后,石破茂再次在靖国神社例行大祭期间供奉祭品。
日本首相石破茂向靖国神社供奉祭品。
近日,迫于党内保守势力的压力,日本首相石破茂正考虑不在8月15日战败纪念日或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的当天发表正式讲话,而是仅以书面文件形式发表首相有关历史认识的个人见解。自1995年“村山谈话”以来,日本历届政府在每十周年之际发表历史问题谈话已成为惯例,而石破茂很有可能打破这一惯例。
在历史认知问题上,当今日本政府应当克服民粹主义干扰,向国际社会表明应有的态度,任何试图淡化侵略历史、回避罪责反省的行为,都是对国际正义的挑战,也是对自身国际信誉的损害。
篡改教科书,掩盖侵略罪行。
除了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在历史教育方面仍然没有彻底反省。
从今年4月起,日本全国初中陆续启用新版教材,新教材中的改动反映出日本政府近年来的教科书审定政策。
在南京大屠杀相关章节,仅模糊表述“除了士兵还有很多平民被杀”,对受害最严重、人数最多的平民群体进行模糊处理,将南京大屠杀称为“南京事件”,对受害者人数语焉不详。
除了闪烁其词以外,日本方面还刻意在章节安排上,将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人为割裂,中间插入二战相关章节,这使得大多数学生对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真正原因产生误解,认为日本并非主动侵略而是被动应战。
日本极右翼势力这种企图通过篡改教科书来掩盖侵略罪行的做法,无疑是自欺欺人,最终只会让日本在历史的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
街头施暴,狭隘排外。
近期,日本社会的排外情绪愈发明显。7月31日,两名中国籍男子在东京街头遭四名不明身份的男子持铁棍袭击,导致头部严重受伤。
伤者与袭击者素不相识,事发时对方并未索要钱财,种种迹象表明,这极有可能是一起因排外情绪引发的暴力事件。
针对日本社会近期出现的排外情绪,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已向日本外务省提出严正交涉,要求日方切实保护在日中国公民的安全与合法权益。
这起事件并非个例,它反映出日本社会存在的极端情绪,而这种情绪的背后,与日本政府错误的历史观教育直接相关。
坚持正确二战史观。
正确认识二战历史,是维护战后国际秩序、防止悲剧重演的认知基础。
中国的牺牲和贡献彪炳史册。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东北军民率先奋起抵抗,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爆发,再到1945年最终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在东方战场拖住了日本陆军主力。
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坦言:“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地位和作用,不容置疑。
必须弘扬正确的二战史观。
当前国际秩序面临多重冲击,深层原因与二战史观的动摇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单边主义的抬头背离了二战后的多边合作传统,历史修正主义蔓延加剧了国际规则碎片化,排外意识形态的复活导致了社会分裂。
一些右翼势力通过各种手段模糊、扭曲二战历史,一些政客为了攫取政治利益、巩固自身地位为法西斯涂脂抹粉,更危险的是,错误史观正与地缘冲突形成恶性循环,企图以遏制之名贬低甚至否定中国的历史贡献,以“自由开放的印太”之名突破和平宪法、复活军事冒险主义。
站在百年变局的十字路口,人类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汲取二战胜利的历史经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除了《南京照相馆》外,《东极岛》《731》等一批纪念题材影片也将陆续上映。
这些影视作品的意义,不在于表演多么引人入胜、剧情多么跌宕起伏,而在于让我们了解历史、铭记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